马礼逊文理译本,正式名称为神天圣书,是新教人士马礼逊(Robert Morrison)翻译的文理(文言文)新旧约全书。
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, 1782-1834)是新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,被譽為新教在華傳教事業之父。他不但完成中文聖經的翻譯,也撰寫了大量作品,包括中文語言學和學習教材、英文學習教材、中國概況和歷史、外國見聞、講章、宗教小冊子、傳教活動記錄,以及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譯等。
1804年,倫敦傳道會(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)差遣馬禮遜為傳教士,預備前往中國傳教。在預備期間,他在倫敦跟一名廣東人楊善達學習中文。
1807年,馬禮遜肩負著把《聖經》翻譯成中文的使命,踏上了前往中國的征途。他到達廣州後,就立刻開始翻譯新約聖經。馬禮遜經過考慮後,決定採用文理(文言文)為典範的文體,即而不論是否受過較高教育的人都可以讀懂,又不失古書典籍的莊嚴肅穆。
馬禮遜聲使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文本(包括《七十士譯本》),但一般認為他主要還是以英譯本(《KJV》)為主。《新約》譯文大部分參考天主教白日昇(Jean Basset, c1662-1707)的《新約譯本》。
当时大清嚴禁外國人傳教,所以馬禮遜要先美國公民身分才可來華。
1807年,馬禮遜抵達澳門,幾日後往廣州離珠江約三百尺的十三行區,是個外商貿易的地點。
1809年,馬禮遜受聘為東印度公司 (East India Company)的翻譯員,在廣州工作。
1811年,印行《路加傳福音書》。
1813年,馬禮遜完成聖經《新約》的翻譯,1814年在廣州出版。
1814年,《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》在廣州印行。
1818年,馬禮遜和米憐開辦英华书院 (Anglo Chinese College )。米憐為首任校長,印刷所也以英華書院為名。所以,當時印製的聖經,在書名左旁都印有「嗎𠯿呷英華書院藏板」。
1843年,英华书院迁校香港。(今 Ying Hua College)
1819年,二人完成翻譯《舊約》。
1823年,整部聖經於馬六甲出版,線裝本,共21冊,取名為《神天聖書》。
1824年,馬禮遜和他的兒子馬儒漢(John Robert Morrison, 1814-1843)把譯本呈交給大英聖書公會。
马礼逊译本晚于马士曼译本(Marshman’s Version)一年。
當時在馬六甲負責雕版印刷的助手叫梁發,廣東人,後來成為史上首位華人的新教牧者。梁發也有自行寫作出版,包括1832年印行的《勸世良言》
|
翻拍影像著作權是澳洲國立圖書館所有,註明出處後可以自由刊載。 |